学习吧高考课堂高中历史
文章内容页

高中历史热点专题知识点总结

  • 作者: admin
  • 来源: 未知
  • 发表于2012-03-06 12:59
  • 被阅读
  • 热点专题
    一、红军长征:(2006年10月22日,是中国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纪念日。)
    1、直接原因:红军第五次反“围剿”斗争失败,被迫长征。
    2、简况: 1934年10月至1936年10月,历经11省,行程2.5万里,重大事件: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开始长征;1935年10月的吴起镇会师;1936年10月的甘肃会宁会师,标志着长征胜利结束;四渡赤水,打乱了敌人的整个追剿计划;强渡金沙江,红军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中央红军长征路线:中央革命根据地——突破四道封锁线——强渡乌江——占领遵义——四渡赤水河——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翻雪山——过草地——陕北吴起镇
    3、遵义会议:①、1935年1月,②、内容; ③、意义。
    4、长征的意义:红军长征的胜利,是中国革命转危为安的关键。长征的传奇故事传遍国内外,表明中国共产党和红军是一支不可战胜的力量。
    5、启发:长征精神是一种坚定革命信念、不怕困难、艰苦奋斗、百折不挠、实事求是、团结一致、自强不息的精神。长征精神在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当中仍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上承中华民族优良传统,下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风尚,对广大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极大帮助。胡锦涛总书记所提出的“八荣八辱”正是长征精神的最好体现。
    二、社会和谐发展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1)、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本”思想:①、孔子:②、孟子:(2)、统治者的“民本”思想:唐太宗吸取隋亡教训,反复强调“存百姓”的思想,励精图治;他说“夫治国犹如栽树,本根不摇,则枝叶茂荣。君能清静,百姓何得不安乐乎?”(《贞观政要》);(3)、经济发展与人类生存环境:①、战国时期荀子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人定胜天”的思想;②、时江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得到进一步开发圩田更加普遍,出现了放火烧山、向山要田和围湖造田等,这些对自然生态平衡产生了很大的消极影响;(4)、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在政治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参政议政、当家作主的权利;经济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解决人民的温饱问题;文化上也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需要;(5)、人文主义强调人的可贵, 追求人的个性解放和自由平等;提倡人类认识自然、征服自然,以造福人类;人文主义重视人的价值,崇尚人性;(6)、资本主义社会的福利主义政策:二战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吸取历史教训,不同程度地推行了社会福利政策以缓和社会矛盾,经济的迅速发展,人民生活得到改善。
    2、和谐世界,共同发展:①、战争—和谐世界的绊脚石:战争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给人民的生活和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进入20世纪以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战争手段不断丰富,战争给人类造成的破坏愈加巨大,战争是影响世界和谐发展的最大障碍;②、和平—和谐世界的前提和基础:中国古代的对外友好交往政策促进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生活;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0世纪50年代中国提出的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国与国之间问题的准则,对构建平等和谐的国际关系,推进人类和平与发展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③、国际会议和国际组织—和谐世界的调节器;④、发展—和谐世界的目标:国际社会不和谐的根本原因是发展不平衡、发展不迅速、发展不和谐;
    三、能源问题:
    1、中国古代对能源的利用:①、水力:利用水力的生产工具:水排、筒车;②、矿物资源:我国西汉开始用煤炭来冶铁;魏晋时期发现和开始使用石油;北宋时煤炭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2、新中国建立后自然资源的开采和应用:①、十年建设时期,大庆、胜利等油田开始建设,石油工业发展迅速,到1965年我国实现石油自给;②、电力工业发展快速,农村用电量增长快。
    3、第二次工业革命和石油资源的争夺:①、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内燃机的发明推动石油开采业、石油化工业的产生和发展;②、1935年-1936年意大利入侵和吞并埃塞俄比亚,与石油有关;③、二战中,太平洋战争爆发的珍珠港事件与美英等国对日本石油禁运有关;1942年开始的斯大林格勒战役,该地区是苏联南部石油重地有关;④、西亚海湾地区石油储量丰富,成为列强争夺的焦点,如1988年开始的两伊战争、2003年的伊拉克战争。
    4、西亚石油工业的迅速发展:①、二战后,西亚石油工业发展迅速,1960年,西亚和委内瑞拉一道成立石油输出国组织,同西方石油垄断资本进行斗争;②、1973年,欧佩克以石油为武器,对西方国家实行经济制裁,引发第一次石油危机。
    四、中日关系
    1、  古代:(1)、汉朝:中日交往最早始于西汉;东汉时:日本倭奴国国王遣使来汉,汉光武帝赐赠“汉倭奴国王”金印。(2)、唐朝与日本交流::①、日本派遣唐使到唐朝学习;②、吉备真备、阿倍仲麻吕西来,鉴真东渡为中日经济文化交流作出贡献;(3)明代戚继光率戚家军在东南沿海抗倭。
    2、  近代:
    ①、1894年,日本发动了甲午中日战争,强迫清政府签订了《马关条约》,使中国的半殖民化程度大大加深;②、1900年日本参加八国联军侵华战争;③、一战期间,日本夺取德国在中国山东的权益;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④、1919年巴黎和会上日本在中国山东的权益合法化;1922年华盛顿会议期间,日本把山东的主权归还给中国;⑤、1931年9月18日,日军制造“九一八事变”,半年内东北三省沦陷,并建立“伪满洲国”;事变后,中国开始了局部抗战;⑥、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卢沟桥向中国驻军发动进攻,挑起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奋起抵抗,全国性抗日战争从此爆发;⑦、1937年12月,日军在南京屠杀中国军民30多万人。
    3、现代:
    ①、1972年9月,中日正式建交;②、当前日本右翼势力不断兴风作浪,否认侵华史实,否认侵华,美化战争,一个突出表现为“篡改教科书”,另一个是参拜供奉着日本历史上在侵略战争中丧命的所谓“英雄”的——“靖国神社”
    4、启示(要点):
    ①、由日本侵华及当前日本右翼势力的所作所为得到的启示:中国人民必须牢记“落后就要挨打”的教训,居安思危,清醒地看到中国与世界先进国家,如日本的差距,看到中国面临的潜在威胁,时刻警惕日本右翼势力抬头和军国主义的复活。发奋图强,振兴中华,实现几代中国人的强国梦。只有国力强大,才能确保受侵略受奴役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总之,中华儿女必须牢记国耻,保持清醒,居安思危,艰苦奋斗!②、中日关系怎样才能健康发展:首先,日方应该正确认识和对待过去那段侵略历史,应采取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履行迄今在历史问题上作出的表态和承诺,妥善解决战争遗留问题,加强彼此之间经济文化的交流、领导互信互访,而不要做参拜靖国神社、为军国主义招魂和篡改历史教科书、否认甚至美化侵略战争等伤害中国人民感情的事,这样才能互信互利地加强合作;其次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潮流和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日两国应在以史为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加强合作,以实际行动致力于发展面向二十一世纪的长期稳定相互合作的中日睦邻友好合作关系。
    五、 中印关系
    1、古代中印关系史实:(1)、西汉,张骞出使西域,曾经身毒;(2)、西汉末年,印度佛教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3)、汉代海上丝绸之路最远到达印度半岛南端;(4)、东汉明帝派使臣出使西域,带回印度高僧,并修洛阳白马寺;(5)、东晋法显西行,13年后回国,著有《佛国记》一书,是研究中印交通和历史的重要资料;(6)、唐朝高僧玄奘和义净先后前往天竺取经,对促进中印文化交流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7)、唐贞观年间,天竺的熬糖法、郁金香、菩提树等传入中国,中国创立的十进位计数法传入天竺;(8)、明朝郑和下西洋,多次到达印度半岛。
    2、近代中印关系史实:在亚洲革命风暴中,中印两国人民相互配合,先后发动了反英斗争(印度民族大起义、中国太平天国运动)。
    3、现代中印关系史实:(1)、1950年4月,中印建交,当时印度是非社会主义国家中第一个同中国建交的国家;(2)、1953年,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它成为当今世界上处理国与国相互关系的基本准则;(3)、1955年,两国共同促成万隆会议的成功举行;(4)、20世纪60年代,中印边界冲突。(5)、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中印两国逐渐建立起睦邻友好关系和战略合作伙伴关系。(6)、影响中印关系的因素:西藏问题(达赖喇嘛)
    4、单独的“印度”史实:(1)、争取民族独立与解放时期:①、19世纪中期,“亚洲革命风暴”中的印度:②、20世纪初期:“亚洲的觉醒”的印度:  (2)、印度经济的发展:①、政策: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的共同发展:
    ②、成果:A、建立起比较完备的工业体系;B、实现粮食的基本自给;C、科技成就令人瞩目;
    ③、问题:人口膨胀、环境恶化、民族矛盾和宗教复杂,严重阻碍了印度经济的发展。
    相关练习:
    (1)、下列史实,反映唐代中印友好交往的是:
    A、佛教传入中国  B、法显游历天竺  C、义净西行研究佛学    D、鉴真东渡传播佛法
    (2)、玄奘西游在历史上的突出贡献是:
    A、传播唐朝文明  B、把佛教传入中国  C、促进中印文化交流  D、加强中印的政治经济联系
    (3)、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相比较,其相同点是:
    A、起义爆发原因   B、起义参加者  C、主要斗争目标   D、最后的结局
    (4)、印度经济发展的主要成就不包括
    A、粮食基本自给                  B、建立起部门比较齐全的工业体系  
    C、科技方面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    D、生态环境优良可持续发展
    (5)、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周恩来在下列哪次外交活动中首先提出来的?
    A、1953年接见印度团时B、1954年访问印度时C、1954年访问缅甸时D、1955年参加亚非会议时
    (6)、中印自古就有密切往来,中国丝绸之路开通到印度和印度熬糖法传入中国分别是在:
    A、西汉;唐朝   B、东汉;隋朝   C、南北朝;唐朝   D、唐朝;北宋
    (7)、北魏时期,我国南北方佛教都盛行,其主要原因是:①、佛教的教义具有极细的迷惑性②、社会动荡不安使人民容易接受宗教信仰 ③、封建统治者对佛教采取了支持的态度 ④外来僧侣对佛教的大力宣传 
    A、①②③④         B、③④          C、②③         D、①②③
    (8)、20世纪50年代初期属于中印关系蜜月时期,两国外交密切的最主要背景是:
    A、两国都面临维护国家独立的重任          B、两国没有边界问题 
    C、两国结成了反对西方侵略的联盟          D、两国都是社会主义国家
    (9)、19世纪中期和20世纪初,中印两国为实现民族独立解放而进行了不屈的斗争,
    六、中非关系
    1、古代中国:①、秦汉时期:以中华文明为中心的东亚文化圈,其影响远及欧洲和非洲;特征:间接交往; ②、隋唐时期:A、唐朝人杜环在非洲留下行踪,其撰写的书记载了非洲的风土人情;B、东非索马里在唐太宗时派人来到中国;C、非洲发掘的唐三彩和邢窑、越窑产品; ③、明朝: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直接友好往来;
    2、近代中国:①、状况:基本上没有交往;②、原因:A、非洲:受到西方列强的殖民侵略、瓜分,无法对外交往;B、中国:明朝中期以后,推行闭关锁国政策;近代中国也倍受西方列强的侵略与掠夺,无法与非洲交往;
    3、现代中国:①、20世纪50年代 :1955年的万隆会议(亚非国际会议);②、70年代:在非洲国家支持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得到恢复;20世纪70年代 , 中国实行“一大片”的外交方针,与包括非洲在内的第三世界国家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③、进入社会主义建设新时期,中国与非洲各国要经济、政治、国际事务中相互支持与配合,推行了中非关系的健康良好的发展。
    4、世界近现代史上的非洲:①、新航路的开辟后,非洲开始沦为西方列强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到19世纪末,列强完全占有非洲;②、19世纪末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略);③、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非洲人民的反帝斗争 (略);④、20世纪30、40年代非洲人民的反法西斯斗争:埃塞俄比亚的抗意斗争、⑤、二战后非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和第三世界的崛起:1960年被称为“非洲独立年”。
    七、四川地方史:
    1、中国古代:①、先秦时期:A、广汉三星堆:考古发现发相当于商时期朝的大型青铜铸像;B、金沙遗迹:②、春秋战国时期:A、都江堰:秦国蜀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B、青城山~云台观~青羊宫;C、四川自贡的井盐;D、四川成都出土的嵌错赏功宴乐铜壶;③、西汉时期:汉赋作者,成都人司马相如《上林赋》、《子虚赋》;④、魏晋时期:A、蜀汉所产蜀锦,行销吴、魏;B、(成都)武侯祠、(绵阳)蒋婉墓;C、蜀汉临邛的天然气,井深“六十余丈”;
    ⑤、隋唐时期:A、武则天出生于四川广元~皇泽寺;B、成都是长江流域重要的都市,“扬一益二”;C李白:江油~李白故里、杜甫:杜甫草堂~成都、三台;
    2、中国近代:A、保路运动:B、万县惨案:C、红军长征在四川:D、重庆谈判、重庆政协会议:
    3、中国现代:①交通(一条公路、四条铁路):A、康藏公路(一五计划期间):B、成渝铁路(1952年左右):C、宝成铁路(一五计划期间):D、成昆铁路(十年建设时期~文革时期):E、达成铁路(20世纪90年代):②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经济体制改革首先四川(和安徽)开始;
    4、重要人物:
    (1)、朱德:四川仪陇人 ①、领导南昌起义:②、率军参加井冈山会师,后任红军军长:③、1930年,与毛泽东一起将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发展成为中央革命根据地;④、1931年11月,在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被选为红军总司令;⑤、领导了红军前四次反“围剿”斗争;⑥、1937年8月,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总指挥;⑦、1949年4月,与毛泽东一道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⑧、1949年9月,在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上当选不国家副主席;⑨、1976年7月逝世;
    (2)、邓小平,四川广安人,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①、1929年,发动百色起义,创建左右江革命根据地;②、1947年,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③、1952年,指挥大军修通成渝铁路;④、1975年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开始全面整顿,(从铁路运输开始,系统纠正“文革”的左倾错误);⑤、1975年,在“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受到批判;⑥、1976年被指为“四五运动”的总后台;⑦、1977年复出,在全国科技大会上,明确提出“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等;⑧、提出“一同两制”的伟大构想,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⑨、1992年,南巡谈话;1997年2月,逝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