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耕细作农业生产模式的形成
一、概括中中国农业的基本特点
1、 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辅是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特点之一。
种植业:“五谷丰登”。中国幅员辽阔,呈现地域特点:南方水稻、北方粟麦
饲养业:“六畜兴旺”。生肖纪年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产物。
2、 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生产工具、生产技术,精耕细作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二、精耕细作是中国古代农业的主要生产方式
1、精耕细作的条件:私有土地、生产工具、水利设施、农学理论等
2、生产工具的改进:中国古代农具的改进:
原始社会:石器 商周时期:青铜
春秋时期:铁农具的使用 春秋后期:牛耕开始出现 战国中后期,铁犁用于牛耕。
西汉:发明了犁壁,牛耕得到广泛的推广
三国魏:翻车 唐代:曲辕犁(江东犁)中国传统歩犁的基本定型★、筒车
3、水利设施的完善:
上古:大禹治水 春秋战国: 芍陂、都江堰、郑国渠
西汉:漕渠、白渠 两汉:治理黄河 (王景)
地方特色灌溉工程:坎儿井 (西域)
三、“男耕女织”式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成为中国农村的主要经营方式。
1、产生:自耕农出现于春秋时期
2、形成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铁犁牛耕)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
3、特点:以家庭为单位,男耕女织,自己自足,具有稳定性、分散性、封闭性、落后性脆弱性。
4、评价:
积极:(1)国家赋税的主要承担者(2)自给自足,积极性较高,生活稳定,有益于国家的稳定,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消极:(1)落后性:狭小的生产规模和简单的性别分工,难以扩大生产,阻碍了社会分工和交换经济的发展(2)脆弱性:易受天灾、苛政和土地兼并等影响,很容易破产。